游记·神奇的望驼峰
图文/吴军生(流星雨)
2015年11月11日,天气晴朗,北方天空局部地方略带薄云。刚刚下过一场小雪,我受约到望驼峰原始森林景区进行户外穿越。
望驼峰景区在清河林业局东辉林场东部,距林业局所在地约60多公里,距东辉林场约7·8公里。山上怪石交错、奇石林立、古木参天,地质构造与清河其它景区有独到之处。
上午8点多一点,我和东辉林场的宋主席、林场职工小s一起,乘坐三轮车沿着过去林场运木材的沙石路开始上山。
在去望驼峰的途中的沟口,宋主席指着路边是山说:“这个山叫老虎山,山顶有石砬子,我们去看看吧!”我同意了宋主席的提议,决定上去看看。于是,我们三人就把三轮车扔到山下,背着背包从老虎山中间开始往上爬。
老虎山是天然林和人工林混杂的山峰,山上长满了比较密的松树和一些天然的混杂树。山势比较陡,坡度都是40度以上,由于刚刚下了一场雪,上山的路比较滑,我身背10多斤重的双肩包,脖子上还跨着单反照相机,因此感觉非常吃力。我一边往上爬,还要一边进行拍照,不久被宋主席他们拉在了后面。在不到一公里的路程,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山顶。在山顶我休息片刻,由于山风较大,拍了几张照片就急匆匆的下山了。
由于林场实施“天保工程”不再对天然林木进行采伐,去往望驼峰这条运材路也失去原有的功能,已经多年没用对路面进行维修了。道路坑坑洼洼的凹凸不平,坐在三轮车上面上下颠簸、左右摇摆、五脏颤动,有坐“过山车”的感觉。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三轮车终于开到了望驼峰的脚下。接受了上老虎山时负重过多消耗体力大的教训,我把多余的东西都从包里拿出来放到三轮车上,只带了几样必须品上山了。
望驼峰在骆驼山的右侧,当地的老百姓也叫火烧山、滚子山。山顶有一座奇峰,因此叫望驼峰。这里是没有开发的原始森林,山上林木茂密,长满了松树、柞树、桦树、椴树、槐树、色木、黄波罗、水曲柳等珍贵希有树种,许多树龄都在100年以上。
刚上山不远,在一棵大树离地面一米多高处有一个大洞,随行的人告诉我那是黑瞎子洞,以前曾经有过黑瞎子在这个树里冬眠过。
走过黑瞎子洞以后,山上遍布巨石、奇石,人需要从高低不平的石头上穿越了。山上的路越来越难走了,有很长的一段路是在山涯旁很窄的地方侧着身子往前挪动,旁边就是山涧了。
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一行三人终于爬到一个大石坡的山顶了,这个石坡在望驼峰的左侧,与望驼峰之间有一道山沟,石坡有几道不知道什么原因行成的断裂带,从石缝里长出稀稀拉拉的树木。石坡下部的岩石经过若干年的地壳运动,有的已经有岩石脱落,形成了一个个天然的避雨棚。天然避雨棚下面下面,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午餐(糖饼、火腿肠、咸菜)。饭后,宋主席在原地休息,我和小s沿着岩石爬下山去往右沟穿越到右侧的望驼峰去了。
在望驼峰的峰脚下,我看到有两棵被火烧过的树桩,我问随我去的小
s:“是雷劈的吗?”他告诉我:“这里以前曾被火烧过,因此这里也叫火烧山。”
走到望驼峰脚下往上一看,不觉眼前一亮,展现在我面前的何止是山峰啊,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盆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绘制的了一幅天然画卷。
纵览望驼峰,长约150米,高约30米,坡度约60度。在方圆上千米的范围里,所有的岩石或大或小,或高或低都是横卧在地面上的,只有望驼峰鹤立鸡群,像一堵城墙矗立在山顶。峰下部的节理岩石一层层已经整体脱落,表面非常光滑、平坦。而峰的顶部则参差不齐、凸显奇形怪状。有的像小鸟,有的像熊掌、有的像……在这些奇石上,每个游客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我认为这这样的奇峰和地质构造应该是燕山运动形成的。燕山运动(又称老阿尔卑斯阶段)是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从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在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这段时期。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从目前我在清河、依兰、通河所登过的十几座山峰的地质构造判断,差不多都应该是这种情况。因为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从望驼峰的岩石缝中长出稀稀拉拉的树木,其中松树较多,这些树木在土壤、水分极缺的环境里,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此时我想到了,在登山的途中,我看到有许多大树齐腰折断了,同行的林场宋主席告诉我是当年的“布拉万台风”所致。然而,这些裸露在高高的峰岩石缝里的树木却依然丝毫无损,依然挺拔屹立,可见望驼峰的非凡之处。
望驼峰,一个美丽,壮观、神奇的天然大盆景,千百年来默默地隐藏在小兴安岭的深山之中。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更没有多少人来过这里。我做为一个亲眼看到她,并能够零距离接触她的人,深感幸运。在此,感谢清河旅游局和清河东辉林场给我创造这次穿越望驼峰山脉的机会。同时,也期盼有更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能够光顾这里,分享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丽画卷。
作者简介:
姓名: 吴军生、笔名:流星雨,中共党员、佳木斯市作家协会员。1950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铃铛麦河畔的一个四等小火车站;1970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桦川县房地产管理处、桦川县公安消防队、七台河(勃利)火车站做过城市管理、公安消防、统计、工会和职工教育等工作,2010年10月退休。 一些文学、摄影、摄像作品曾经在《哈尔滨铁道报》、牡丹江铁路电视台、勃利电视台、《七台河日报》、佳木斯《三江晚报》、佳木斯《东北风》杂志、《佳木斯日报》新闻网、《三江风情》发表、播出。
qq:909640736(行者无疆)